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栏>正文

首创“工人参与” “福特式”脱困记

来源:车质网时间:2013-11-08 10:00作者:贾江伟编辑:刘迎

  1985年的一个夏日,美国著名汽车杂志Car and Driver的专栏作家帕特里克?贝达德在自己的栏目意味深长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就我长期所看到的而言,不同品牌车型大同小异,都有极其相同的东西,比如表皮的车漆,滚动的车轮,内饰的座椅,车外的尾灯等等。不过,也就从前年开始,我突然有个新发现,一些车型很与众不同,它们好像丢掉了些什么,驾驶着它们行驶在公路上,你不再感觉自己身处于弹簧垫圈装点的罐装机器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安静的窝。每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地再正眼瞧瞧,发现蓝色椭圆形的福特车标总会在那里闪烁着。”

  帕特里克无疑赶上了个好时代,就在他写下那段幸福文字的同时,福特正在历史上第一个非家庭成员领导者菲利普?考德威尔的带领下勇闯“质量危机”泥潭,迈向第三个新顶点。在20世纪前期,亨利?福特曾开启了福特历史上第一个巅峰,他首创工人“5美元”日工资标准,让T型车成为人见人爱的“万能车”。1945年入主福特的亨利二世经历了第二个伟大时代——品牌“现代化”,福特前期学习通用模式,随后逐渐形成自家风格,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后期却因政府法规及自身创新力不足而使公司在喋喋不休的内部争吵中迷失方向。 1980年3月13日,亨利二世离任,交给继任者考德威尔的不仅是随后外部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可怜的16%市场份额,还有内部千疮百孔的“品质危机”。此前的10年间,福特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疯狂追求利润上,高层大谈汽车销量排名,总部德尔伯恩派往全国各地的工厂管理精英也都在办公室挥舞同一个教鞭:满足生产订单比确保质量标准更重要。很快,工厂车间的一线员工也慢慢深谙其道:如果某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不要管就是了,交给最后的检测员吧,咋咋呼呼肯定会被人力部门炒掉。以至于随后发生了一个很离谱的案例:从产品线上开出来的自动挡卡车竟然还有离合器!在《世界的车轮:亨利?福特及其公司乃至一个世纪的发展》一书中,作者道格拉斯?布林克利披露,一些福特高层虽然在会议上大谈汽车销量,但其实背地里对将要销售的车型感到羞愧,有高管甚至因为不堪投诉抱怨而建议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不要购买福特车型。所有的这些品质诟病都在考验着刚刚上任的考德威尔,福特已经被逼到了不能再犯任何错误的墙角,除了祭出包括关闭工厂、人员瘦身和减少单个车型开支在内的削减成本计划,以及筹划开发新车型,考德威尔在部门会议上正式宣布提升质量成为福特最优先的工作目标。但是诸如这样的口号,美国人实际上已经从各大汽车厂商的老板嘴里听出了茧,谁又敢轻易相信此时的福特在成本控制如此严峻的关头会将品质凌驾于成本之上?

  不过,福特总部德尔伯恩随后释放的多个重磅决策让人们逐渐相信福特确实在玩真的。当时,为了削减开支,福特亟需关闭一家地方工厂,最后备选的名单里有两家,一个是旧厂房,另一个是新盖的工厂,当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旧工厂要被关闭时,福特却以旧工厂工人生产的产品品质有保障,新工厂品质记录不好而意外淘汰了新厂。当工人们还对这个决定没有回过神时,福特的另一个决策又到了,那就是推迟小车Escort上市时间一个月,这项决定当时甚至震动了美国汽车界,因为美国市场当时对小车的需求很旺盛,国家新节油标准也鼓励小车,Escort的快速推出必然会解福特资金链的燃眉之急,但是当有工人反映一些细节流程上的小问题可能会让车辆未来出现隐患时,福特果断发出推迟上市的强有力声音。 在反复研究质量问题根源之后,福特质量管控的整体思维也有了新改变,认为生存发展的根本不是削减成本,也不是推广新车型,而是具体到每个工厂的工人能够在每个环节建造和组装高品质车型。也正因为如此,福特很快就创新性地实行“工人参与”项目(EI),打破了整体美国汽车业工人和管理层关系长期对立的局面,让工人的意见能够直接影响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和高层决策。为了让工人的声音能够直接得到尊重,福特还在每个工作站安装“停止”按钮,一旦有工人发现自己流程上出了差错,按下按钮,整体就会停工,等故障解决好了再重新开始。这无疑借鉴了丰田生产方式中的“拉绳”制度,想想早年丰田英二对福特的学习,历史的时光交错更令人浮想联翩。

  三年的品质积淀让福特很快走上了正轨,并漂亮上演了绝地逢生的好戏。1983年,福特质量口碑出现转机,各类研究数据显示福特汽车的质量在三大车企里排名第一,同年利润也达到了18亿美元,1984年突破30亿美元。1985年,就在专栏作家帕特里克写完开头那段话后的4个月,承载福特多年质量积淀的Taurus驶出厂房,随后人们看到,它不仅将福特,而且是美国汽车业重新推到了世界最前沿。

  此篇《评书》参考书籍:道格拉斯?布林克利的《世界的车轮:亨利?福特及其公司乃至一个世纪的发展》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