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荣威950的现状和未来间隔着北京城的雾霾

来源:易起说时间:2015-12-02 10:02编辑:周奕

  这几天,笔者的朋友圈毫无悬念的被北方雾霾中的各类照片和段子刷屏。有人说这两天的首都北京自带抠图效果…还真有些怀念北京的真彩时光;也有朋友上传了一张北京大妈坚持在雾霾中的潮阳公园跳广场舞的“彩色照片”,可就点开的大图来看,说它是游戏《寂静岭》中的某张截图也足以乱真……更有不少“朝阳区”仁波切开始就着雾霾散发各类心灵鸡汤:诸如现实与理想间的状态就像隔着一层浓得化不开的霾等等等等。

  如此浓密不堪的雾霾让笔者想到了汽车行业内的一款产品:从上市之初背负着振兴中国品牌中级车市场的重任,再到辉煌销量数据的转瞬即逝,最后落得月销不过三位数,境地那是相当惨淡,而它,就是上汽荣威品牌下的唯一一款中级车——荣威950。

  荣威自2012年4月11日正式上市以来,除登场的那开头几个月销量成绩还算对得起观众外,就开始进入无休止的“蛰伏期”,其实说蛰伏已经是相当给荣威950面子了,2013年,荣威950总计卖出3834辆,2014年为2365辆,而2015年上半年,荣威950的销量仅为1060辆,如果950下半年的销量与上半年持平,那整个2015年,950就只卖出2120辆,这也就意味着在四年时间里,荣威950的总体销量仅为8319辆。而作为中国品牌中级车的吉利博瑞,在今年10月的单月销量为4979辆,9月为4230辆,加起来为9209辆,也就是说吉利博瑞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上汽荣威950四年都未达成的目标。

  再来看看荣威950的研发成本,根据公布的财报显示,荣威950的研发费用为18亿人民币,换算到销售出的产品上,每辆卖出去的荣威950的研发成本为21637元,这对于动力总成原版照搬,制造平台原封不同,外观相似度极高的950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成本。其实,利用合资品牌现有的资源,经过二次开发就上市的车型,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屡见不鲜,一汽奔腾B70,就是老马6的换壳重生,B90是马自达名不见经传的睿翼;红旗盛世身上有着相当深刻的丰田皇冠烙印,而宝骏630则是凯越平台上的产物。

  上述这些例子中,外方一般只提供平台,中方企业解决动力总成;或者外方提供动力总成,中方解决平台问题,但正如笔者前文所言,像950这样全盘照搬的案例,荣威还是头一遭,严格来说,荣威950根本不能算作是上汽乘用车自主研发的产物,充其量只能算是别克君越的“雾霾”版,或者叫做通用Epsilon II平台的“中国特供版”。

  在2012年,上汽总销量首次突破20万台,这时候也是荣威品牌最风光的时候,但是荣威950去年的销量却并不尽如人意。到了2013年,上汽自主销量开始滑坡,在整个汽车市场一片大好的时候,其总销量并没有什么提升。到了2015年,上汽的销量进一步走低,荣威950的表现更是惨不忍睹,1-6月累计销量居然只有1060台,月均200台的出货量都没有,反观同平台的别克新君越,其1-6月份累计销量已经达到47409台,虽说比不上巅峰时期的月销过万,但比荣威950已经有天差地别的差异。

  不可否认,荣威950最近在动力总成上的调整也展现出一定的市场预判性,全面放弃老款的3.0自然进气发动机,主打1.8T和2.0T的动力总成,特别是1.8T版本更是在动力输出方面超过2.4自然进气的新君越,而售价降至17.98万元。如此一来,亲民又换芯的950应该得到消费者青睐了吧,但事实是,消费者依旧不买荣威的账。首先,以目前新君越主打的2.0T车型来说,其官方售价为26.99万元和28.99万元,荣威新款950则为23.98万元和28.98万元,但是新君越目前市场上有较大的优惠幅度,平均优惠达到4万元左右,这样一来新款荣威950则变得毫无价格优势,甚至在价格方面已经远高于新君越,虽说在部分配置方面可能荣威950稍高,但是在国内品牌作为第一认知度的汽车消费理念来看,荣威950变得毫无胜算。

  而在1.8T价格区间,上海大众帕萨特是当仁不让的王者,且价格与荣威950保持相当高的重合度,如果将日系车也纳入考量范围,那么凯美瑞、雅阁、天籁等主力销售车型显然更具性价比,如果说以往荣威是受限于政府采购所带来的政务形象,那现在价格则成为950始终无法在国内民用车市场打开局面的最大桎梏。

  上市初期,上汽就为950定下了“旗舰形象重于产品销量”的基调,也就是上汽乘用车的高层很有可能在4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950未来的失败;面对失败,正常的想法是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策略,但荣威品牌选择在广州车展上发布号称“中国首款新能源中高级轿车”的E950实在让笔者大呼看不懂,而未来五年内,上汽乘用车预计投入逾200亿元,逐步投放6款全新新能源汽车,全面覆盖10万-30万元主流细分市场的这一战略也无法改变荣威一直无法突破销量天花板的现状,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驱散笼罩于乘用车头顶上的雾霾,未来何去何从,盲目的快发、多发新车,而忽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这样的策略,势必无法带来成功。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