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雾霾围城机动车应试行环保“召回”

来源:汽车周报时间:2015-03-07 08:35作者:芦丽琴编辑:李响

  两会前夕,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瞬间刷屏,围绕柴静和这部纪录片的文章、评论层出不穷,如何治霾显然成为2015“两会”的热点之一。

  毫无疑问,机动车对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再次引发公众热议。大家想知道,机动车排放到底在雾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目前,并无全国范围权威的数据来诠释这一点。去年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PM2.5源解析结果中,机动车排放占本地PM2.5的31.1%;而2014年广州PM2.5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则占到21.7%。但这些数据遭到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质疑和争议。当然,争议多是在贡献比例上,机动车尾气对大气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容质疑。

  如何控制机动车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重点应在哪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3月1日在博文中指出,“在汽车中,有大量的轿车、SUV、MPV排放水平已不低,但也有不少车辆生产一致性不好,是假达标。另外还有农用车、非公路车辆排放水平更低。”

  换句话说,当下治理机动车污染的重点在于商用柴油车,尤其是重型柴油车,这部分车虽然数量占比不大,但排放污染的威力却不小。有专家称这类车单车每公里的排放量是汽油车的数十倍;2013年的一项数据也显示,柴油车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所有机动车排放的70%,一次性颗粒物的排放占到99%。

  不达标在用车是漏网之鱼?

  2015年1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四排放标准,汽车行业内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多数车企都提早完成了车型和技术升级,相关行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国四标准的柴油也逐步从一线城市向下扩散。

  然而,对于国四能否真正落地,到现在也有不少人持消极态度。何以如此?这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近十几年来,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标准虽然一再升级,但真正落实的却是凤毛麟角。200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二排放标准,很多重型车企业并没有重视,造假行为时有发生;2008年开始的国三标准也同样如此,某些企业还搞出了不用电控喷射的“假国三”;去年7月1日,推迟了两次的国四标准开始实施,却又被曝出“大面积造假,90%(后处理)基本配置都不在”(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在《穹顶之下》中说);进入2015年,不少地方没有合格的国四柴油、车用尿素加注站不够普及、篡改或拆除OBD系统的消息也常见诸于媒体,柴油车国四排放要达标,依然路长且艰。

  假使今后所有新柴油车都达到了国四排放标准,对于超过300万辆的重型商用车保有量来说,如何控制和提升在用车的尾气排放仍是个大难题。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33条明确规定,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这意味着,在用车只要达到当时的排放标准,就可以在路上行驶,这包括不少尚处在国三排放水平的在用车,贴着国三标实际可能是国一、国二甚至没有排放装置的车型,以及部分“漏网”的黄标车。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