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政治漩涡中的日系车路在何方?

来源:腾讯汽车时间:2014-07-11 10:30作者:蒋东镭编辑:李响

  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在短短几日内,德国汽车品牌在华利好不断:大众宣布将在华建设两座新工厂,中德更将在电动车充电标准上达成统一。

  从英国首相卡梅伦到法国总理埃罗,再到默克尔,近来外国领导人的每次访华,都在汽车领域收获颇丰,通过政府高层间推动汽车外交也为车企在华抢占市场推波助澜。然而,对日系品牌来说,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却始终是负面的。无论是此前的“钓鱼岛”事件,还是近期针对集体自卫权解禁的风波,中日关系的不断遇冷,使刚刚走上复苏轨道的日系车又蒙上一层阴影。

  日系车无缘汽车外交“利好”

  近年来,外交和汽车,原本关系不大的二者近来在国内频有交集。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见证了价值45亿英镑的捷豹路虎采购备忘录的签署;法国总理埃罗访华当日收到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建设项目核准的批复》的一份大礼。而如果把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和7月6日默克尔访华都算上,德国汽车收获的则是华晨宝马150亿元备忘录、北汽戴姆勒扩产协议、大众汽车在华建设两座新厂,以及中德充电接口的统一。

  在中国的市场地位面前,汽车外交带来的每笔大单,背后都是该国汽车品牌在华的巨大利润。而在无论建厂、投产、合资合作都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背景下,通过外交手段从国家层面推动,则无疑可以使汽车企业在华的发展事半功倍。当两国领导人共同为某品牌在华发展背书时,其对品牌的提升作用更难以衡量,难怪有人将“汽车外交”戏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品牌营销。

  在目前国外主要汽车品牌中,恐怕只有日系品牌与汽车外交的利好无缘。不仅如此,日系车在华反而屡屡受累于政治因素。2012年9月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发生前,日系车始终处于外资品牌轿车销量首位,然而仅钓鱼岛事件当月,日系车销量便下滑40%。截至2013年9月,日系车在华销量更同比下降10%。与此相对,德系车则在市场占有率反超日系车后,继续超过自主品牌,成为市场最大赢家。

  近期,围绕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风波,中日关系走向冰点。就在默克尔访华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出席“七七事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国家领导人的行动所释放出的一系列信号,在德系车和日系车上形成鲜明反差,也令复苏不久的日系车未来在华表现蒙上一层阴影。

  政治因素对车企的影响客观存在 但绝非决定因素

  日系车在华会进入新一轮下行通道么?在不断恶化的中日关系面前,似乎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笔者却认为不必如此悲观。

  谈及中日关系对日系车可能造成的影响,无外乎政策以及消费者购车选择两个层面。在汽车相关政策层面,除非极端情况,否则国家不可能排他性地打击日系车企。实际上,即使是日系品牌,其在华成立的合资公司也代表了中日双方利益,其在华生产的车型也为国家税收、就业等做出着巨大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扩产还是新车公告,都不太可能针对日系车进行限制,更何况合资中方无一例外是话语权很强的国有企业。也许有人会说,我国未将一般混合动力车纳入新能源汽车范畴,就是对日系车企的一种限制。而在笔者看来,上述政策制定初衷恐怕更多是为保护本土品牌,而非打击他国品牌。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