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订)金陷阱频现 奇瑞风云T9引集中投诉
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一场关于消费信任的危机正在蔓延。2024年以来,车质网累计收到2619宗“定(订)金纠纷”投诉,涉及106个品牌。其中,奇瑞风云T9因集中爆发定(订)金纠纷成为典型样本。这一波及多地的事件,暴露出汽车销售环节潜藏的合同管理、销售规范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风险。
定(订)金“套路深”
以奇瑞风云T9为例,多位消费者反映,在询问底价前被要求支付不同金额的 “意向金”,但合同中却明确标注为“定金”。在购车流程中,“订金”与“定金”虽一字之差,法律效力却截然不同。
根据《民法典》规定,定金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性质,若消费者单方违约,经销商有权不予退还;而订金仅为预付款,双方未达成交易时应全额返还。然而,定金与订金的法律性质差异常被销售人员模糊处理,部分经销商利用消费者对法律术语的认知不足,刻意混淆两者概念,甚至通过合同条款“偷换”性质。
多名消费者投诉称,原本参与的是“订金可退”的活动,却被诱导签署“定金合同”。威海一名车主表示,销售人员在未明确告知合同条款的情况下,要求其支付10000元“意向金”,但实际开具的合同将其定性为“购车定金”,导致退款诉求遭拒,类似案例在宁波、岳阳等地亦有发生。
消费者晒出的合同还显示,各家4S店的合同版本存在差异。当前,汽车销售合同多由经销商自行制定,条款内容差异大,且普遍存在“重约束消费者、轻责任界定”的倾向。例如,某合同未明确标注“定金不退”,却在消费者要求退款时以“行业惯例”为由拒绝。此外,部分经销商通过 “意向金”、“诚意金” 等模糊概念规避法律风险,待消费者签署合同时才转为 “定金”,导致纠纷频发。
此类乱象背后,是经销商合同文本的随意性与不透明性。消费者提供的合同显示,部分4S店的合同条款甚至涉嫌 “霸王条款”,将商业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或是通过模糊表述,让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难以察觉潜在风险。
这种合同版本的不一致性,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面临诸多维权困难,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反映出车企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漏洞。
消费者维权困境与行业规范路径
面对定(订)金纠纷,消费者往往陷入“举证难、协商难、执行难”的三重困境。首先,部分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口头承诺“订金可退”,却拒绝提供合同副本或只提供收据,导致消费者后期难以举证。
其次,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责任推诿现象普遍。奇瑞官方在多起投诉中仅回复“按合同执行”,未对经销商行为进行实质性约束。
要解决这一问题,车企首先需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销售行为。车企应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确保销售人员能够准确、全面地向消费者解释合同条款,特别是定金与订金的区别。
同时,车质网也呼吁各车企建立统一的合同模板,明确合同条款的表述和执行标准,避免因合同版本差异导致的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
总结
汽车销售中的“定(订)金陷阱”,本质是行业高速扩张期规范性不足的缩影。车企销售环节中的合同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定金与订金的混淆问题,以及合同版本的不一致性,是当前汽车销售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奇瑞风云T9的纠纷案例,也反映出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弱势地位。根治这一乱象,既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执行,也依赖车企对销售链条的严格管控,更离不开消费者自身的警惕与理性。消费者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在购车过程中谨慎签订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清而导致的权益受损。
如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选择车质网进行投诉,由其协助消费者进行沟通。2025年前两个月,已经有1076位消费者因解决问题撤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