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栏>正文

欠晴天一份情

来源:车质网时间:2013-04-11 17:26作者:张炤虎编辑:李熙

  尽管春节期间全国人民没有再受雾霾天气的影响,但一月的灰蒙蒙还是令人心有余悸。特别是北京将机动车排放列为首要因素,更是将汽车推上风口浪尖。无论怎么说,汽车业、石油业都欠了祖国晴天的一份人情,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一下汽车在节能减排道路上走过的历程,看看哪些地方耽误了时间,又有哪些死过羊的圈还能补上,让美丽中国真正晴朗起来。

  1999年,北京于全国率先实施欧三标准,从此开始了环保世纪之战。消灭黄虫(面的)、电控补气、三元催化器、闭环电喷系统等名词第一次为人们所熟知,而怠速没劲儿、熄火儿等现象也让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人们品尝到了快乐与烦恼并存的味道。当时,北京的大气环境并没有严重到现在的地步,我们完全可以借着汽车准入门槛的提高和油品质量的提升,为首都的环境奠定良好基础,但各方的争吵让这件事有了“新车新办法、老车老办法”的结局,使得排放超标的车至今仍能冒着黑烟在超车道上溜达。

  2003年,绿色汽车的概念拿上台面,国家甚至专门成立了绿色汽车办公室。但这一概念刚学走路就注定了跑不远。LPG(液化石油气)、CNG(压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陆续拿来当汽车的饲料,双燃油出租车开始在各大示范城市使用,但其效果却很难保证,成本高和使用不便利也让出租司机叫苦不迭。于是,一批专家开始强调只有电力才能充当替代能源。但一个以煤炭为主、火电为王的能源消费结构,怎么可能建筑起让汽车使用清洁电力的美好未来呢?

  2010年,在耽误了整整十年后,中国已经成为汽油净进口国,2/3的石油被汽车消耗,国家开始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真正考虑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问题。电动车成为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财政扶持力度和“弯道超车”的说法令人振奋。可惜的是,基础设施无底洞般的投资,高昂的购买成本,加上部分国产电动车自燃事件的曝光,让电动车的未来明显缺了电、少了光。

  如今一路走来,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不断膨胀的汽车社会已经让我们不可能再轻松对待环境问题,只有综合治理才有出路。城市管理要平衡发展与可持续的矛盾,可做的空间已经有限,产业链仍大有可为。汽车业要推广混合动力和小排量车型,同时在有条件的城市发展公交车电动化;石油行业要逼着“两桶油”提高质量,让国家补贴生产像样的油,让各大中城市都能喝上像啤酒一样颜色的高质油品;从上至下养成节约的习惯,严惩浪费的行为,避免陷入把费油变成费电的怪圈。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