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2022年新能源车召回频发 软件隐患居高不下

来源:车市睿见时间:2023-01-10 08:39编辑:王雨

  2022年,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全年乘用车市场共有42个品牌进行了117次召回,累计召回乘用车4,481,938辆,较2021年下降48.68%。这是国内2015年以来召回规模首次低于500万辆。但在新能源领域,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和保有量的快速提升,该细分市场的召回数量在持续增长。

  2022年 1-11月,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5%,提前三年完成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5%的目标,预计全年销量达650万辆。2022年,新能源车召回次数较2021年有所减少,为31起,但召回总量大幅上升,达到96.78万辆,较2021年增加16.6%。

  ▍全年召回数量最多品牌首次易主新能源

  2022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召回的车辆累计约79.15万辆,为该年度特斯拉中国销量44.8万辆的1.76倍,是全年召回数量最多的品牌,也是首个年度召回榜单上排名第一的电动车品牌。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前后开展了六次召回,基本贯穿全年。其中,4月、5月、11月、12月的召回都是软件问题,主要召回的原因涉及电池、逆变器故障、安全带、车窗以及尾灯等。12月更是因“示廓灯无法点亮”一举召回超过43万辆国产Model 3和Model Y。在此前的11月,特斯拉因相同问题在美国召回了超过32万辆Model Y。

  根据特斯拉给出的解决方案,对于涉及的问题,多数可以通过OTA升级进行修正,无需车主到店进行维修。

  比亚迪也分别在4月及7月进行了比亚迪唐DM的召回,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动力电池包托盘有进水风险,可能造成高压系统拉弧,极端情况下存在动力电池热失控自燃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比亚迪前后两次累计召回约6.26万辆。

  此外,奔驰的漏液问题也成为了消费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从2021年起,陆续有奔驰EQC车主在网络上反馈,冷却液渗漏导致驱动电机损坏,需更换电机。2022年2月8日,奔驰发布公告,召回部分EQC电动汽车,共计10,104辆。其原因在于部分车辆电动驱动模块内的冷却系统可能存在密封不足,导致冷却液渗漏。

  而在10月,奔驰扩大召回范围,涉及到部分EQC电动汽车、部分EQA和EQB电动汽车,共计11,423辆,召回原因也同样是密封不足导致冷却液渗漏。

  除了上述召回超过万辆的品牌外,宝马、长安福特、林肯、奇瑞、保时捷等汽车品牌也均有新能源产品的召回记录。

  企业的召回多数源于发现产品安全缺陷。2022年,消费者在新能源车使用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虽然没有引发召回,但在影响用户体验。2022年,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及汽车消费者投诉信息受理平台车质网受理的新能源车有效投诉量20,446宗,较2021年增长1.75倍,引发质量投诉的故障集中在核心三电部件及车机系统问题等。

  ▍新能源车软件问题成“通病”

  从公开的召回公告上能够看出,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速,新能源车在设计层面将软/硬件解耦成为大趋势,软件导致的功能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特斯拉的召回原因中,多数与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相关,主要集中在中控屏、中央处理器和电池系统等诸多环节。

图片来源:网络

  长安福特2021年款锐际插电混动汽车,因部分车辆的动力总成功能安全监测系统无法处理驱动电机扭矩控制相关的软件异常。

  福特Mach-E则是动力总成功能安全监测系统软件未使用最新版本,该软件可能会错误地报告前驱动轴扭矩输出异常,使车辆进入安全模式,从而限制动力输出,并在仪表盘亮起动力系统故障报警灯。极端情况下,该软件可能会忽略车辆意外加速、减速或移动的情况,导致车辆无法及时做出主动安全应对,增加发生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图片来源:福特

  除软件问题外,三电系统也有制造工艺不达标导致的召回,如上文所述奔驰EQ系列的冷却系统密封不严,导致冷却液渗漏,进而损坏电动机;福特Mach-E动力系统也存在动力电池高压配电盒主继电器设计及零件差异元素的问题,会造成主继电器出现过热现象,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无法启动或行驶中失去动力;比亚迪唐DM部分车辆动力电池包托盘有进水风险,可能造成高压系统拉弧,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5%。2023年,“国补”的退出让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纯粹的市场驱动发展形态,叠加原材料价格涨势和芯片短缺未能完全缓解的压力,企业将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认为:“安全性是靠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全流程来保障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强调,随着“软件+汽车”等多个产业的跨界协同创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逐渐形成了覆盖车、路、云、智能城市交通和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但它没有软件安全,就无法成就智能网联生态。中国亟须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可信的软件生态,需要加强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和整个软件供应链中的软件安全保障。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