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用车>正文

返程高峰降雪增多 雪天行车需掌握这几点!

来源:车质网时间:2020-02-15 07:10作者:张宇编辑:刘迎

  和往年不同,2020年春节受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大部分公司企业都选择推迟延后上班时间,而为了躲避疫情复工返程高峰,不少自驾的车主都选择错峰出行。赶巧的是,近段时间北方地区降雪量异常增高,就连往年整个冬季都不下一场雪的北京,竟然在一周时间内连续降雪三次,对民众出行以及返程人员造成了很大影响。下面,小编就从安全角度方面,介绍一些雪地驾驶技巧,对于没有雪地驾驶经验的同学兴许会有一定帮助。

  1.上车前要清理雪霜

  遭遇降雪天气后,首先要做得就是清理车上的积雪,像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大灯、后视镜等位置,一定要清理干净。特别是后挡风玻璃,很多车主由于疏忽忘记清理,而在这种情况下上路行驶是无法通过车内后视镜看到车辆后方情况,存在一定危险性。此外,上车前别忘了清理脚下面的积雪,以免踩踏刹车或油门踏板出现打滑现象。

  2.起步要轻给油

  由于大部分车辆配备的都是四季胎,在光滑的雪地上抓地力会变得非常差,特别是起步阶段,油门力度稍大就会出现空转的现象。所以,在雪地路面起步时,油门一定要比平时小,并且要慢松离合缓慢加油,待车轮可以移动后立马挂入二挡行驶。如果是自动挡车型,我们也可以切换至手动模式,升至二挡再进行起步,这样可以降低一部分扭矩,防止车轮出现打滑。

  3.更换雪地胎或加装防滑链

  如果降雪量比较大,行驶路程又比较远,建议最好提前更换雪地胎或是安装防滑链。雪地胎在低温环境下胎质会变得更加柔软,抓地力更强。而防滑链主要是依靠和轮胎紧密固定,在轮胎运动中,防滑链上的凸起物扎入雪地中,增大摩擦力,避免车辆出现打滑失控,引发事故和造成太大损失。

  4.ESP一定要处于开启状态

  “ESP”也被称为车身稳定系统,它是由多项电子控制单元共同构成,当车辆动态逼近极限或是要失控时,ESP就会及时介入,帮助其稳定车身姿态,防止车辆失控。而在冰雪路况下,轮胎本身抓地力较差,车辆在行驶中,失控的风险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车辆行驶前,一定要确认好ESP处于开启状态,切不可因小事而酿成大错。

  5.优先使用高挡位行驶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起步由于扭矩较大会导致轮胎出现打滑,而这种情况同样容易发生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因此,在冰雪路面上提速时可以提前进行升挡,使用高挡位低转速进行行驶,自动挡车型也可以通过换挡拨片或档把强行让变速箱升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轮上扭矩,避免轮胎出现打滑空转现象。

  6.切勿急打方向盘

  车辆在冰雪路面行驶中,非常忌讳急打方向盘,如果车辆转向角度过猛,轮胎就会突破抓地力极限,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横向漂移、甩尾等现象。所以,冰雪路面正确的转弯方法应该是提前减速,绕大圈进行转弯,这样就可以减小车辆惯性,防止出现甩尾失控。

  7.遇到坡起路段要适当加油冲过去

  遇到坡起路段行驶时,首先一定要避免在坡中间停车,因为这时想要再重新起步会变得异常困难,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溜车”的现象。因此,遇到这类情况时,最好一鼓作气加油冲上去。如果发现已经有其它车辆在坡上,最好等待前方车辆通过后,再进行冲坡,避免前方车辆冲坡失败发生碰撞的风险。

  8.双闪灯不能常开

  经常看到一些驾驶员在雪地上行驶中喜欢开启双闪警示灯,其中,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我非常能理解个别驾驶员在冰雪路面上开车担心发生事故的心理,但如果每辆车都开启了双闪警示灯,那双闪灯就失去了警示作用。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要减速慢行,与前车保持较大距离,就是最正确的做法。

  若车辆出现失控怎么处理?

  如果车辆一旦出现打滑失控,这时候踩刹车时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将方向盘回正,反复点击油门,利用间断加速的方法摆脱失控,让轮胎恢复驱动能力,从而使车辆恢复正常控制能力。

  总结:

  相信朋友们都知道,每当遇到降雪天气,路面上的交通事故都是成倍的增长。而现在正值返程高峰期,高速路上车流量较大,发生事故的几率被无形中放大。所以,为了避免事故发生,第一,提前规划好时间和路线,赶在降雪前或降雪两天后再选择出行;第二,对于北方地区的车主来说,可以提前更换雪地胎或是准备一套防滑链,这样即使遭遇降雪,也不用担心开车是否受影响,导致计划被打乱。

  另外,还有一部分车主对四驱系统存在一些迷信,在我看来,虽然四驱系统确实能提升车辆在雪地上的通过性,但这并不代表有了它,就可以随意在雪地上行驶。当速度或惯性一旦突破车辆极限时,四驱系统也救不了你。还有一些车型上配备了雪地模式功能,其实这种功能无非就是改变变速箱的换挡逻辑,让变速箱力矩输出更加温柔,所以也只能是作为一项辅助功能,并不代表车辆不会出现打滑。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