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用车>正文

汽车电瓶突然没电怎么办 不如试试这几招!

来源:今日头条时间:2018-08-01 12:53作者:老车主说车编辑:刘嘉琪

  在浏览信息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标题,《半挂车电瓶断电,司机让妻子人肉搭线高速疯狂行驶十公里》,小编感觉这对夫妻真不愧是一家人,一个脑洞大,一个胆子大。

  打开新闻看了看,原来是这辆半挂车因为电瓶线脱落,在高速上熄火了,于是司机朱师傅便让妻子坐在驾驶室与半挂车链接处的油箱盖上,手拿着螺丝刀按住电瓶线,就这样一直开了10多公里,最终停在了服务区检修。

  当然,这一切都没能逃脱高速交警的法眼,高速交警在了解情况后对这对夫妻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依据相关规定罚款扣分处理。

  电瓶,即蓄电池,是汽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属于直流电源,它的作用很多。

  当发动机启动时,它能够给发动机提供强大的启动电流;当发电机过载时,它可以协助发电机向用电设备供电;当发动机处于怠速时,向用电设备供电。

  此外,当发电机端电压高于铅蓄电池的电动势时,它能够将一部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也就是进行充电。

  因此蓄电池也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部件,蓄电池的设计寿命一般为27个月,家庭用车一般用车比较在意,新车的蓄电池能够使用3~4年,不过在更换过一次以后,一般就需要2年一换了。

  影响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几个因素为车况、路况以及驾驶员的习惯。新车由于马达和发电机都比较好用,蓄电池能够充分的充电,因此能够使用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当车子旧了,车上的马达更换以后,蓄电池就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市场上原厂货与翻新货的差价巨大,一般车主都不愿意更换原厂货。

  蓄电池如果长期处于亏电状态会加快蓄电池的损耗,减少使用寿命,导致在路上突然熄火等情况发生,我们在日常用车的时候只要注意几点就能避免电瓶处于亏电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第一,不要频繁启动。有些人三五秒没有打着火,便会接着一直打,这样是不对的,应该隔一段时间重新打火,因为汽车启动的时候电池的压力非常大,频繁启动对电池的放电有较大的影响,会减少电池的使用寿命。

  第二,熄火之前关闭所有电器。一些司机经常会熄火后忘记关掉车灯,导致车灯亮一整个晚上,第二天开车的时候,发现车门打不开,发动机也打不着火。不过现在一般的车子熄火后都有自动断电功能,极大的减少了此类情况的发生。

  第三点,熄火后使用电器。一些司机开车的时候放音乐,这虽然会影响注意力,但是也无可厚非,不过在熄火后还长时间听音乐的话,蓄电池长时间处于放电状态,会导致亏电状况的发生。

  第四,车辆长时间停放不使用,蓄电池是会自然放电的,如果满电停放两三个周之后,就会出现亏电状况,如果时间更久的话,电池的电量就会完全释放,这样使用寿命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车辆长期放置不用的话,应该每隔两个周就将汽车发动起来,以中等转速运行20分钟左右,或者直接断开电池的负极连接线。

  做到以上几点的话,能够大大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但是即便再小心,蓄电池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因此经常会出现汽车因为蓄电池没电而半路突然熄火的情况。不过遇到这种情况,司机不必慌张,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解决。

  第一,人力推车。车辆没电抛锚以后,人力推车是最简单、最常见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手动挡才可以实现,而且还需要找到能推动车的朋友或者路人。

  推车启动的要点在于挂入1挡后一定要缓慢抬起离合,需要用车轮转动的力量去带动发动机飞轮转动,其实就是以人力替代了发动机上的启动马达,只不过人力推车是由车轮带动飞轮转动,而启动马达则是直接打动飞轮转动。

  第二,牵引启动,这种方法与推车启动类似,不过更加省时省力,但是需要有一起同行的车辆。

  在将牵引绳捆绑结实后,前后车驾驶员沟通好,慢速起步,注意路面上的交通状况,后车驾驶员在车辆启动后及时示意前车,两车缓缓的靠近路边停车,当然这时候后车一定要注意不能熄火。

  第三种为借电池搭线的方法,这比较考验车主的个人魅力,幸运的话,或许能够找到其他车主帮忙。

  这种方法需要准备两条相对粗的导线,一般分为红色和黑色,需要注意接线的先后顺序。先将红色电线接到被救车的正极,然后接到救援车的正极;随后将黑色电线接到被救车的负极,再将另一端接到救援车的负极。

  这时,救援车启动引擎,然后被救车再启动引擎,如果被救车仍无法启动的话,检查金属部分是否存在接触不良。需要指出的是,拆电线的顺序同接电线的顺序完全相反。

  如果以上三种方法都难以实施或者没有成功的话,还是打电话叫保险救援比较合适,而且现在的保险一般都会有救援服务,该使用的时候还是要使用。

  当然了,如果是像朱师傅那样的大货车遇到了电瓶熄火的问题,还是打电话呼叫救援吧,媳妇的安全比一切都重要!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