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肥沃的中国市场 造就了自主品牌的反攻

来源:大家车评时间:2017-09-19 12:58编辑:王家浩

  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大,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包容,几乎接纳了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品牌,同时也给予了每一个汽车品牌发展的机遇,不管是高端品牌还是低端品牌;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宽容,不仅允许优秀的汽车品牌进行新技术的试验,也能接纳新生品牌笨拙的试错。

  这是自主品牌的成长环境,这是肥沃的中国汽车市场。

  1、经济的滋养

  如今,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驰骋着接近60个品牌的汽车,其中自主品牌的数量超过30个。2016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共销售23,688,929辆新车,连续8年蝉联世界汽车销量榜首。

  肥沃的中国市场供养了世界上最多的汽车品牌,同时也有最多的自主品牌。

  毫无疑问,这首先归功于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超过13亿的人口数量,多年的人均GDP逐年上涨。

  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中国GDP创造了11.3%的增长速度。在此期间,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先导国家经历的汽车消费爆发期;随后,在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同时超越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再到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8126美元,致使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催生汽车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原本以家庭为消费单元,追求数量和普遍性的消费形势正在转变,以个人为中心追求高级化、多样化的消费形态逐渐成型,精致成为消费者衡量产品的重点。这一过程被总结为从第二消费社会向第三消费社会的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43辆,进入汽车消费的普及后期,销量增速降低但稳定逐渐成为主要特征。2016年增购和换购的比例分别为20%和26%,合计为46%。

  不仅如此,到2019年人均GDP将达到10000美元,同时,麦肯锡预测到2022年,中国将有76%的人口进入中产阶层,彼时人均GDP将处于9000-34000美元之间。

  很明显,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像涨潮的海水一样,已经被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掀起。汽车也逐渐从家庭或个人的大宗消费转变为标配,同时向高品质产品过渡。

  2、特殊的市场

  经济基础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根本,但自主品牌的崛起则不止于此。一方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给自主品牌创造了“低质”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SUV消费热潮让自主品牌在一个迅速发展的细分市场中抢占了先机。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也非常明显,因此整个汽车市场也随地域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的汽车市场同质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低端市场,其市场的包容性和丰富性难以估量。而自主品牌的发展正得益于此。

  根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338个中国城市被划分为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9个五线城市。上述划分反映了不同区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理念的相似性,也因此成为指导汽车企业进行渠道布局和产品传播的参考指标。

  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领衔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无不从欠发达地区消费能力的释放中受益,尤其是上汽通用五菱,五菱宏光、宝骏730、宝骏510等新老产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量纪录。如今,渠道下沉成为自主品牌继续扩大是市场份额的渠道策略,同时也已经引起合资品牌的高度重视。

  除了复杂的区域市场形成的市场机会之外,SUV的消费热潮是另外一个抢占市场的机会窗口。2016年,SUV车型全年销量为962.6万辆,占乘用车的41.6%。这一比例已经超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其中美国比例较高为39%。中国消费者对SUV的热情已经超越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同时,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中,2016年SUV的销量占比为53.8%,高于轿车和MPV车型。毫无疑问,是SUV的助推让自主品牌挺起了脊梁骨,享受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红利。

  在此之前,自主品牌的发展并不顺利。在2006-2010年期间,自主品牌依靠低价轿车的热销只能解决温饱问题;2011-2014年期间,不管是销售体量和增长速度,轿车依然是汽车企业赢得市场的基础。相对成熟的合资品牌开始推出10万元以下的车型,试图以品牌形象力瓦解自主品牌的性价比优势;直到2015年,自主品牌SUV的市场份额上升至36.4%,终于摆脱了持续5年31%市场份额徘徊不前的局面。随后,自主品牌SUV的市场份额继续上升,到2016年已经达到40%,而且在2017年上半年上升至40.5%。

  然而,中国市场的肥沃之处还不止于此。蔚来、车和家、小鹏、威马、拜腾等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中国市场既像是一块肥力丰厚的黑土地,又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培养皿,但不管是什么,终归是孕育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商业环境。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