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朗逸半年销量跌近两成 神车光环褪色

来源:汽车头条时间:2017-07-20 10:14作者:祁佳博编辑:王厅

  对于素有“逢双为大年,逢单为小年”的中国车市而言,2017年这个“小年”可谓是“雪上加霜”。一方面,上半年中国狭义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达1056.24万辆,同比微增0.8%让微增长的“新常态”终于到来;另一方面,由于购置税减半政策在到期前,提前释放了百万量级的消费需求,让这次寒流更加透骨。

  当这些因素叠加到轿车市场的时候,体现在销量上就是,上半年中国轿车市场累计销售516.88万辆,同比下降6.3%。

  近日,有媒体梳理了2017上半年轿车销量排行榜前十名的销量数据。虽然从数据来看,包括大众新朗逸、大众新捷达、大众新桑塔纳、大众新速腾、大众迈腾、大众新宝来在内的“大众军团”,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朗逸依然高居榜首,但其所表现出的“危机”依然强烈,或者说这极有可能是轿车市场的“风向标”。

  具体来说,就是大众新朗逸、大众新捷达、大众新桑塔纳、大众新速腾等多款车型,上半年同比增幅均处于大幅度下滑的状态。而作为各自企业在A级轿车市场的主力,这些车型的贡献度毋庸置疑。

  以朗逸为例,这一接连创造轿车市场神话、被冠以“神车”光环的车型,在2017年上半年却出现19%的大幅度销量下滑。要知道,恶劣的车市大环境对任何品牌都是公平的,而朗逸的竞争对手们——别克英朗、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却都取得了大幅的增长,甚至两位数的增长。在6月份的单月销量中,别克英朗甚至一度超越朗逸,登顶中国轿车市场。

  曾经的“神车”究竟怎么了?对行业而言,“神车”光环渐褪又意味这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头条小编走访了北京多家上汽大众经销商,试图通过还原一个真实的终端销售现场,来揭秘朗逸增速放缓背后的故事。

     买辉昂送朗逸:销售坚称依旧热销

  北京夏季三伏天的午后闷热的让人有些烦躁,或许是因为这样,上汽大众4S店内的销售人员见有人上门后,普遍反应冷淡、缺乏热情。在朝阳区的一家4S店内,与前台接待人员“正式”沟通后,头条小编终于“等”来了销售顾问的讲解。

  事实上,相对于外界对朗逸销量下滑的关注,终端销售人员却“并没有什么感觉”。他告诉头条小编,朗逸依然是目前终端“走量最大”的车型。而对于一些汽车网站上贴出的“朗逸优惠4万”的销售政策,有销售顾问表示,这不过是一种噱头。

  “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幅度的终端降价,4万元是综合优惠,包含了置换补贴、金融免息、装饰优惠等多种方式。”销售人员说到。在他看来,“朗逸是热门车型,好卖,不需要靠优惠换市场。”

     买辉昂送低配朗逸

  以指导价13.69万元的1.6L自动舒适版为例,销售人员告诉头条小编,“直接的裸车现金优惠是20,000-25,000元”。如果在店内置换的话,还可以享受6,000-8,000元厂家置换补贴;如果在店内加装饰的话还可以再优惠3000元现金;而选择“最合适的24期金融服务”,还可以享受免息的政策。

  有意思的是,“买辉昂送朗逸”也是销售大量使用的销售话术,“辉昂53.9万原价提车,能送低配朗逸,要不就折合现金优惠9万。”销售人员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朗逸走量大,让辉昂蹭一蹭朗逸的热度”。

  专家分析:市场已经红海,神车仍需突围

  带着终端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头条小编采访了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先生,他告诉头条小编,关于朗逸“神车”光环渐退,最重要的原因是“美、日系品牌轿车表现太强势了”。他认为,进入到2017年上半年,包括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以及别克新英朗在内的车型开始发力,凭借不错的产品力和终端销售政策,对国内轿车市场销冠的位置频频发起冲击,并逐渐扩大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来自SUV热潮的冲击也是崔东树认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表示,“自主品牌SUV持续热销蚕食了大量A级轿车市场,导致其销量下滑”。表现在市场上,包括吉利博越、传祺GS4、哈弗H6、荣威RX5等一众中国品牌紧凑级SUV车型,在10—15万售价区间对合资品牌轿车的挑战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朗逸自身的产品线老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朗逸在近期新增了EA211系列1.2TSI发动机,还通过不断改款对外观进行的微调,但其源自于PQ34平台的底盘技术确实已经“20年”了。对于不断推陈出新,网联化、智能化新品接连搏得眼球的中国市场而言,年轻化的主力消费群体“喜新厌旧”在所难免。

  而实际上,在与4S店销售人员沟通过程中,头条小编发现,对于PQ34平台销售人员基本上极力避免触及这一话题,要么支支吾吾、语焉不详,要么刻意闪躲、不去提及。

  作为市场份额最大、量产车型最多、厂家力量投入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市场,A级车市场已经集中了数百款车型,历来为厂家必争之地。

  对于在“中场战事”里守擂成功的朗逸而言,面临愈加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这一“首款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车型,在为上汽大众股东双方贡献了多年利润后,还能不能继续“读懂中国市场”,继而有所改变呢?这对于拥有年销200万辆的体量、体系能力积淀浑厚的上汽大众来说需要在下半场找到答案。

  随着2017年下半场赛事的开始,像朗逸这样的“神车”们是否会上演一场“突出重围”的好戏,也是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