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鲶鱼之下 中国品牌汽车的向上之路

来源:盖世汽车时间:2017-05-17 10:10作者:陈春燕 编辑:李健利

  5月14日至16日,2017中国汽车论坛成功举办,业界围绕“创新驱动、品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新趋势”展开讨论,其中“中国品牌”成为论坛上被频繁提起的关键词。众所周知,中国在2016年的汽车销量为2803万辆,已经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制造大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7年全年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940万辆,同比增速为5%左右,巨大的体量代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业界的热议与反思。

2017中国汽车论坛现场

  自首个“中国品牌日”(5月10日)以来,这一国务院级别提出设立的节日,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热议的首艘国产航母、华为等话题,汽车界的中国品牌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中国汽车论坛上,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进认为,近两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产品质量、外观设计以及性能配置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尽管相比过去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要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品牌产品同外资品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进

  提到中国品牌汽车,SUV领域近年成为中国车市的高增长点,并涌现出一批表现不俗的中国品牌SUV,例如长城哈弗H6、江淮瑞风S3、长安CS75、上汽荣威RX5等都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而MPV领域,2016年中国车市销量排名前十的MPV品牌中,中国品牌就有9款,市场表现继续好于外国品牌。但是从整体车市看,乘用车尤其是轿车依然占据着主要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6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为2438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87%,其中轿车销量为1215万辆,占据乘用车总销量的50%,而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234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19.3%,其中吉利汽车是唯一进入轿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中国品牌企业,这也就意味着在主要的轿车市场,中国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依然不具有竞争力。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自主品牌的汽车的特点就是低质低价,性能难以和日系车、欧系车相媲美。

  中国品牌汽车向上突破的瓶颈

  安进认为,中国品牌汽车与外资品牌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品牌影响力上,但品牌影响力是结果,其背后是产品品质、核心技术、模式创新等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能力不足,近两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产品质量、外观设计以及性能配置上都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新能源、MPV和SUV细分市场上,中国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正逐步改变中国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低质低价印象。但必须承认的是消费者中国品牌汽车的认可度还不高,主力市场仍集中于10万级别及以下的经济型市场,品牌的忠诚度还远未达到合资水平。其次是品质保证和消费升级面临难点和痛点,安进在论坛上指出“品质保证仍然是目前中国品牌汽车实现突破的基础软肋,而这一软肋的突破面临着开发技术提升和供应链成本优化难题。典型的情况如新能源汽车,在目前产业链尚不成熟、电池技术未有较大突破和国家补贴加快退坡情况下,要解决消费普及面临的高购买成本、低续航里程、车辆安全隐患、充电便利性不足和二手车残值疑虑等消费痛点,在技术和成本上均有较大压力。”再次是产品创新能力和研发资源投入的欠缺,安进认为中国品牌品质软肋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的支撑不够,是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靠洋品牌零部件“加身”的拿来主义,并不能提升中国自主品牌的品质和形象。当前,国内部分自主车企已完全摆脱对外购发动机的依赖,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逆向研发,但仍需要聘请知名的内燃机设计公司进行技术支持。同时也有部分车企仍完全依赖国外企业的现有发动机。另外,源于中国品牌汽车整体有限的盈利能力,在研发资源上的支持和保障也较为紧张。四是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创新滞后,以汽车金融为例,合资企业的外资品牌早2000年初就已经率先运行汽车金融业务,而中国品牌大多在2012年以后才开始涉足,且目前汽车金融的渗透率也明显的低于合资特别是一些豪华车品牌。因此,未来如何加快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中国品牌汽车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和盈利增长空间的重要方向。

  长期以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表现力不足,全球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张振华在谈到汽车强国时表示,衡量一个国家能否称得上为汽车强国的衡量标准,主要看在国际舞台上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或者拿得出手的产品,相较于国际品牌与合资品牌,中国能拿得出手的产品和品牌相对来说还很少。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