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混战中突围 做零部件和整车哪个更容易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时间:2017-01-23 08:50编辑:马一凡

  面对汽车行业的剧变,中国零部件行业处于何种状态?各种企业如何能够在一片混战中突围?

  中国本土整车企业水平在提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相较之下,自主零部件行业的进步则表现得并不明显,只有少数企业于所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什么是这样?面对汽车行业的剧变,中国零部件企业如何能够在一片混战中找到突围之路?

  2016年11月29日,“突围之路——2016首届铃轩奖颁奖典礼暨中国汽车零部件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在活动的圆桌讨论中,参与者就上述问题一一作答,抛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参与本场讨论的嘉宾有江淮汽车原董事长左延安,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上海大郡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徐性怡,佛吉亚排气控制技术开发中国区总裁江永玮,特雷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茅晓鸣,以及零部件私享会创始人魏威和Auto Foresight董事总经理张豫。

  总编辑贾可主持了讨论环节,他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突围以及造车和造零部件哪个更难角度展开话题。

  新兴企业的优势,变与不变

  贾可: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汽车零部件技术突围之路”。刚才赵福全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很多零部件企业相对规模小,而且不正规,行业比较混乱,在此基础上,他提供的方向是国际化、全球化。一些评委也提到要把自己自身管理好,找到好的方向坚持不懈。

  现在请嘉宾们就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突围之路支支招。先从沈晖开始,他曾在博格华纳工作,后来进入整车厂(菲亚特、沃尔沃——编者注),现在自己造车,但是对零部件一直非常关心,我们的铃轩奖得到了他领导的威马汽车的大力支持。

  沈晖(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威马这个项目相对是新的,做了两年多,但我们团队是老的,大部分人是整车厂出来的,8位合伙人,加起来大概有160多年的整车制造经验。

  我们现在自己造车,感觉到零部件供应链合作伙伴特别重要,他们的价值占到60%、70%,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车是造不出来的。有过去工作中结识的零部件朋友帮忙,在研发、项目管理、成本、截点等方面的合作,威马才做到这一步。

  中国有很多比较好的零部件企业,但在大平台上不容易发挥,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要经过很长的流程,这有它的道理。

  在这个问题上,威马的优势是扎实,以快、灵活、质量、技术创新和团队经验来立足,如果完全按照大企业的打法,我们不可能成功。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很开放的。威马第一个平台的第一款车正在测试中,咱们和零部件企业一起干。

  另外,威马的合作伙伴很多。新的电动智能汽车,涉及很多虚拟软件,大数据、云端,甚至是流量。现在新一代消费者的衣食住行靠的就是流量,流量既不是零件也不是部件,但是我们智能汽车核心的合作伙伴。

  左延安(铃轩奖评委、江淮汽车原董事长):我先谈一下对铃轩奖评奖的认识。第一,要成为汽车强国,零部件不行是不可能强的,这个活动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做好、做优、做强很重要的助推器。第二,对零部件企业来讲,在行业里也树立了一些标杆和学习的榜样。第三,给主机厂提供了更多供应链建设的选择对象。我认为铃轩奖有很重要的意义,希望继续办下去。

  不管做车还是做零部件,有些道理是一样的,做企业的人经常说两句话:

  第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首先,质量一定要做好。我在江淮任职的时候,一直强调高品质是在制造业中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其次,合理地降成本。我们强调的不是瞎降,是成本持续合理化。上质量降成本,提效率见效益,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后面的战略、文化可以一步一步来。

  第二句话:以变制变。现在汽车行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导致整个汽车使用环境和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要善于寻找商机。

  新能源汽车领域最近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且不乏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厂。获得2016铃轩奖“新能源类零部件年度贡献奖”的几位就可以代表中国新能源领域顶尖的水平,和国外优秀企业在同一领域叫板了。比如精进电动和宁德时代,一个是电机、一个是电池,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相抗衡。而一些传统零部件企业,还是有不少差距。

  我说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苦衷。除了自己应该做的研发、管理、市场等等以外,他们给主机厂配套,特别是新产品、新企业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自主品牌整车厂。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健康成长,少不了整车企业要有大的格局,要有更多包容心。

  也就是说,中国零部件企业要自强不息,所谓靠人不如靠自己,你要做一个让主机厂可依赖,而且必须依赖的企业,然后我实现合作共赢。只有构建良好的整零部合作关系,中国企业才能够不断成长起来。

  只要想办法就有办法,你不想办法永远没有办法。要进入主机厂配套体系的话,在中国必须里子和面子都要做到位,里子是你跟搞产品开发的、搞配套的都要充分沟通,把产品优势说清楚,让他们可以接受;面子是你要和高层沟通好,达成共识。

  人才、对标、资本与瞄准未来

  魏威(铃轩奖评委、零部件私享会创始人):在整个汽车生态系统中,整车、零部件都是森林中的大树和小草。今天讨论的标题是突围之路,现在一个企业突围或者竞争,已经不单纯是企业对企业、整车对整车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谈到生态系统,零部件在基底,最后大家看得见的是聚光灯下非常漂亮的整车企业。

  中国企业零部件过去1.0阶段更多讲的是产品,强调技术、追求技术,在技术产品上投资成百上千万,而不愿意对人投资。但今天零部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为什么整个行业中没有出现这个领域的华为?这个领域本身还是属于江湖混战。

  从整个生态系统竞争角度讲,接下来还要资金储备、技术储备、战略储备,最后归结到一点是人的储备。我们看到,在市场上注重生态系统或者有领先优势的零部件公司,已经在构建人才体系,并且还有相应的金融、市场战略和自己供应商的梯队建设。这样,未来徒弟学师傅,可以确保不掉队。

  然而,本土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公司都是疲于奔命的状态,我们还并不能够从长远上,真正构建自己的生态圈系统,同时准备好很健全的人才。与国际巨头比较,比如博世或佛吉亚,我们不仅产品上有差距,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同样有差距。简单讲,未来三年、五年比的就是对人才的投资,这方面我们的意识和行动都还差很远。

  我们看不到很多中国零部件公司的战略,都是董事长或者高管在做救火队员。一个企业生意好或者不好,我们想的是有没有金融助力,但有没有人才储备决定了能否赢在现代、赢在明天、赢在未来。

  茅晓鸣(铃轩奖评委、特雷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讲到突围两个字,其实有点悲怆,仔细想想,是需要有危机意识。突围,无论对今天的外企、民企、国企都有很大的压力。

  我自己做过整车,也做过汽车零部件,现在是跨界不在汽车行业了。我想讲三点建议:

  第一,在我们今天还在拼产品、拼成本、拼质量的情况下,需要注重指标,找到benchmark(参照),有魄力去建立自己的指标体系,去对标竞争。

  现在为什么别人会担心自主品牌呢?可靠性行不行?不知道。我们要勇于建立指标体系,选择全球最好的benchmark,和它对比,它的可靠性与我的可靠性,它的寿命与我的寿命,它的轻量化与我的轻量化,等等。

  建立指标体系去衡量,企业就会感受到,不仅要有意识,而且要有目标体系和流程去实现。一旦我们勇于公布指标体系,企业会进步很快。

  第二,重视资本的力量。

  14年前我还是整车企业的总经理(时任南京菲亚特总经理——编者注)时,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被问到中国什么时候能造自己的汽车,我说我们在学习怎么做汽车,哪天能够做出真正的车,取决于我们是不是能获得资本的力量。

  我不是很反对“弯道超车”这个概念,资本能够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今天,我觉得这个时机到了,很多企业家有足够的资本,看到吉利拿下沃尔沃的时候我感觉心潮澎湃。消费者很客观,他们掏钱是要有价值的产品。如果我们有资本,注重现金的积累,就可以有强大的武器,弯道超车,获得你想要的品质和品牌。

  第三要瞄准未来,分清哪些领域是发展方向,不可回避,而且今天没有其他人在做,是不是很好的机会。瞄准产品方向,实现跨越式进步,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能力抓住机会。有时候机会就在身边,有人可以抓住,有人不能抓住。

  刚才讲到很多零部件企业很吃力、很累,实际从未来的角度,我们已经有技术在支撑这一块。比如,今天还有很多零部件依赖整车厂,但现在有了互联网、“互联网+”,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撬动互联网的杠杆,实现和消费者直接沟通?基于消费者理解,建立零部件的价值,反过来说服整车厂,这是我们带来的价值。

  总而言之,三点意见:最扎实的竞争要找到对标对象;运用资本的力量;以及瞄准未来,走近消费者,不要被整车厂所迷惑。不当之处,希望讨论。

  让造车变得简单

  贾可:您谈道资本的力量和新方向,我想最有感触的可能是徐(性怡)总,创业15年,发现了资本的力量,新方向也做得非常好。

  徐性怡(上海大郡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我曾在美国福特干了10年电动汽车,回来又创业15年,专门做电动车电机控制系统。谈道突围,我们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个企业的基本功,给自己的定位是让造车变得简单,让新能源车用得方便。

  作为零部件企业,怎么能够让造车的不太担心动力系统,这是我们在追求的。技术方面,针对客户真实需求做一些集成,让车厂用得更方便、更安全,在智能化和安全性层面上继续发展,这是我们给自己的使命。

  大郡是零部件供应商,还是一个制造商,所以定位为汽车集成服务型制造企业,我们是要做制造的,内功要打好。我们要通过Q——Quality、C——Cost、D——Delivery、S——Safety,练好自己的内功,让造车更简单、用车更方便,这是做汽车本行的内容。

  但是今天的汽车零部件跟10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有时代的变化、有互联网、有生态、有思维,还有资本,所以我们在战略中也会强调怎么求变。过去的汽车行业有很多保守性的特征,现在必须要通过互联网和新的生态环境,跟上时代,摒弃这些保守。这是我们突围的方向。

  贾可:江(永玮)总,您是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的代表。此前铃轩奖评委们曾就是否要为跨国零部件公司评奖而争论,从您角度来谈,跨国零部件公司对中国本土零部件产业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江永玮(佛吉亚排气控制技术开发中国区总裁):汽车工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协作工业,我们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支持来发展。对汽车零部件而言,大有大的意义,小有小的精致。

  最近佛吉亚和银轮成立了合资公司,我们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合资公司呢?因为面对更加严格的排放规定,我们希望做一些尾气排放的能量回收,银轮的技术可以应用在未来的尾气回收系统,所以佛吉亚是希望借助合作,延展我们的产品。

  回到问题,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中国自主品牌,是大型的跨国企业,还是小型企业,我们都是互相协作,通过协作发挥最大的能量来支持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突围和创新,我们也很感慨。佛吉亚是全球名列前茅的零部件公司,但事实上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变化。比如,很多人都在问,如果电动车占到一定比例,佛吉亚排放控制的机会在哪里?这是我们面临挑战和困难。

  我们怎么去做?就是今天另外一个词:创新。创新是支撑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电动车上我们排放控制机会减少,那能不能换一个思路?

  排放控制除了排放本身之外还有消音技术,电动汽车整个声音比较低,有时候为了安全,或者不同的驾驶体验——有人喜欢安静驾驶,有人喜欢动感十足,我们可以利用声学控制技术,不是消音而是增音,在电动车上创造出不同的声音满足客户的体验,这也是创新。

  佛吉亚的ASDS(氨储存和输送系统)技术,不仅是排放技术的升级——解决低温结晶的问题,提升转化效率,更重要的一点,对佛吉亚来说,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变化。

  我们的产品提供给主机厂,ASDS则是完整的工业供应链,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到制造,还包括在整车厂匹配之后的售后服务,因为这个罐子使用一定周期需要更换。

  我们在考虑如何在中国这么大范围里支持客户,考虑业务模式的变换,这也是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国为什么没有大零部件集团

  张豫(Auto Foresight董事总经理):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很大的自主零部件集团,是因为本土整车企业没有培养出零部件供应商,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历史时机。

  欧系、美系、日系品牌从1960、70年代开始有足够的市场和全球化的压力。自主品牌开始发展是十几年以前,在逆向抄袭几辆款车后想正向发展的时候,要快速提升产品品质,必须要使用外资大供应商的零部件,这导致本土零部件企业没有那么多的空间。

  因此,现在能够发展出来的传统领域零部件企业应该说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野蛮生长出来的。

  如果说要突围,只能在新技术方向上突围,比如新能源。2030年40%的汽车都会是新能源车,中国自然会达到非常大的规模,我相信中国肯定能出现世界级的动力电池和电机企业。发动机和变速箱是汽油车最困难的地方,都可以忽略过去了。

  另一个大方向就是自动驾驶技术,但很不幸这方面的技术基本上还是被几家大外资供应商所垄断,自主品牌零部件供应商想进入现在确实非常困难,要么大量投资做公关,要么只能并购。无论是国有背景,还是私有企业,都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资本相结合,在海外引进新技术,美国加州、以色列有很多企业可以被并购,使之成为自己的技术。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快的途径,让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比较快掌握新技术,在自动驾驶方向上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自动驾驶领域的利润是非常高的,比如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报价比传统的零部件高很多,利润回报也高很多。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快速进入的话,会错过一次很大的机会。

  贾可:张总的回答也解答了我们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跨国汽车公司的成长总是伴随着自己强大的零部件产业,而中国却没有。现在随着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的兴起,也许我们的新时机就来了。

  贾可:接下来的问题,本土汽车产业往前走,到底是做零部件容易,还是做整车容易?

  徐性怡:我认为都不容易,相对来讲,整车好一点,因为可以直接跟用户打交道,而零部件稍微隔一点。但是,两者必须要共同结合起来,才能发展。

  江永玮:汽车零部件和整车需要整个社会分工、协同,作为零部件企业我们愿意为客户,也包括和客户,一起适应这个新时代的要求,为整个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豫:在投资新领域方面需要勇气,在攻关传统零部件方面需要耐心。

  茅晓鸣:你想做强,整车和零部件都不容易,关键做整车的要懂零部件,做零部件的要懂整车,同时懂得消费者。

  魏威:在埋头苦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资本的力量。在全球化这些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之下,已经变成二维的问题,就是资本会左右未来的趋势,但是趋势又会吸引资本。

  当资本不了解汽车业的时候,会投整车,但是当我们越来越看清整个生态系统构造的时候,零部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零部件又会推动数据、技术颠覆性的改变。

  沈晖:都不容易,都很难,但硬要比肯定是整车更难。整车是2C的,业务是横向,零部件是纵向业务,是2B。2B的客户都是专业人士,2C就比较难,消费者心态各异,市场急剧,整车厂要不断了解市场变化,不同的消费者口味,把这些变成产品定义,整合零部件一起干。有可能零部件会不跟你玩,你就夹在了中间。

  左延安:整车可以包括零部件的,反过来,逆向不成立,所以整车更难。

  贾可:那随着传统动力被电驱动替代以后,所有汽车公司在这块差不多,未来是不是造车就相对容易一些?

  左延安:首先是一部好车,专业术语讲经济性、可靠性、舒适性、平顺性,这些一定要做好,驾乘的感觉包括感官,看的要舒服,摸的要舒服,坐的要舒服,视野要舒服。电动车必须是一部好的电动车,这还不够,必须充分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这才是一部好的、电动的、时尚的车,才是有市场有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车统领整个领域。

  沈晖:威马第一天开始就是车+互联网,车没做好,去做其他的差异化都不是在搞车。

  传统车有传统车的难处,电动车有电动车的难处。电动车表面看在一条起跑线上,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消费者开惯了传统车,来一辆电动车,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行驶里程都是问题,在目前技术不成熟的情况,跟传统车比,消费者先入为主就会认为电动车不行。

  贾可:无论做车,还是做零部件确实都不容易,做车可能更不容易,需要我们本土零部件做好,大家要有雄心才能做好。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