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用车>正文

车内污染若严重可致癌 论其为何难治理

来源:慧聪网时间:2013-10-24 15:32编辑:管建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IARC)发布报告,将空气污染列入第一类人类致癌物,在报告中,IARC援引数据称,在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引发肺癌的死亡人数就达到22.3万。但事实上,空气污染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户外,室内以及车内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同样开始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日,福特汽车排放专家Mark Polster参加美国塑料工程师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就称,现阶段车内空气质量测试才刚刚起步,汽车业尚未能完全搞清楚哪些零部件会释放哪些物质,各国的测试方法也存有差异,因此短期内难以实现实现标准化。这番言论将汽车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两个事例来聊聊汽车污染的事儿。

车内污染若严重可致癌!论其为何难治理

   典型事例: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最近几年发生的几件颇受人关注的汽车空气污染事件。

  事例一:2012年9月中300名车主集体投诉奔驰汽车甲醛超标4倍事件,9月14日一份“健康汽车检测报告”表明11款主流车型可能存在致癌风险,长安、奇瑞、上海通用、华晨等企业榜上有名。

  事例二:2012年9月18日至9月20日盖世汽车网联合《21世纪经济报道》,围绕车内空气质量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在线调查,982位被调查者中,52%的被调查者认为90%以上的车型都存在空气污染,可能损害人体健康。

  事例三:2013年3月1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推出特别节目—315特别行动,关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节目指出奔驰和宝马等车型的阻尼板含有70号沥青成分,长期使用会严重影响车主的身体健康。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不管是低端品牌,还是高端品牌,都出现了汽车空气不达标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2012年3月1日,由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

  那么既然有相关法律存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投诉事件出现?是什么让车企如此漠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是什么让法律形同虚设?我们认为首先在于《指南》非强制性标准,其次,企业出于利润考虑,实施积极性不高,另外,也缺乏权威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过低

   1.《指南》遇冷关键在于"只推荐" 非强制推行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发布的标准编号为“GB/T27630-2011”,“GB/T”打头的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国家标准。《指南》作为推荐性标准,仅仅就是让车主在购车时,如果对空气的质量有异议,可以提出检测,如果检测不达标,车主可以不购买该车。但车主在购买之后却不能按该标准提出赔偿。

  2.只规定挥发性有机物 比室内空气标准宽松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出台前,检测车内空气质量只能参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比较后可以发现,在甲苯和二甲苯的指标上,车内标准比室内标准要宽松不少,二甲苯更是为室内标准的7.5倍。车内空气标准涉及指标均为挥发性有机物,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还涉及温度、湿度等物理参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常规污染物,及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参考了国外标准,仍不及欧盟、北美严格。

  3.未明确惩罚措施 实施新标全靠厂商自律

  由于强制性标准的缺失,一些汽车对有害的车内空气质量并未重视,也就没有投入成本应对提高车内空气质量。要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标准,车企在成本和利润上就得做出让步。增加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除了使用材料方面成本大增外,汽车在出厂后还要等有毒空气释放完才能销售,不仅将占用更多库房,也将减缓企业的资金回流速度。而在销售后一旦检测仍超标,企业还可能面临无数的索赔纠纷。

  4.车企不认可第三方检测机构结果

  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与设备的缺少,以及监管不严的环境,也加剧了业界及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担忧。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车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标准法规,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试验研究和验证。一般4S店不具有检测设备,只能简单处理,而市面第三方检测车企又不认可,同时车主也不认可车企指定的检测数据。

   我们再通过几个例子看看国外的相关法律是怎样的

  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主要负责人甚至被判刑。同时为保证检测结果公正性,美国成立第三方研究机构定期对外公布结果。据中立机构Healthy stuff的最新研究显示:北美200余款2011-2012款热销车型得到低绿色标准仅为33款,少数车型为高,情况仍不乐观。该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车内有害物质数以百计,主要测试车辆方向盘、仪表板、扶手和座位,非全部部件,结果仍不乐观。

  德国:制定了“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1)汽车本身、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需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2)车内装饰,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比如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mg/m3。(3)汽车销售前还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

  韩国:制定了“汽车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该管理标准”。标准规定了新生产车的挥发性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和标准。韩国汽车通过高科技自动监测车内空气质量,高档车一般配备AQS空气质量传感器,一旦车外的空气质量超标,AQS会自动切断风门,阻止废气流入车内。

  从各国针对汽车空气污染的法律来看,其惩罚力度都非常严厉。希望我们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借鉴国外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条文以保证车主的权益(如在进一步完善指南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同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除了法律方面,车企的意愿以及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也是重要的因素。

  车企:技术并非难题 提高车内空气质量更需责任意识

  在《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之前,经营者、生产者都应当尽快提高我们的生产标准,改良生产工艺,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确保产品环保安全,所有企业共同推进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推动此项标准逐渐上升为强制性标准,我们的汽车产品才能在消费者当中树立起更好的形象和更好的威信,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欢迎。

  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为自己负责

  选购汽车时应选择检测合格的品牌购买;有条件的话,开车时戴上手套,或者选用环保、质量好的座套。此外,开车时尽量多开窗通风,开车、下车后要记得洗手。上车以后建议先开窗通风,用AQ空气净化喷雾进行车内空气的治理,再开启空调,确保不会把汽车内的有害气体吸入体内,影响人体健康。

  结 语

  车内空气质量和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应该是判定汽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无论从社会责任上讲,还是从企业长远利益上说,汽车制造厂商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努力提高生产标准、改良生产工艺、采用环保材质、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另外,《指南》虽然提供了车内空气质量的参考标准,但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检测机构不够完善,许多地方还是空白,消费者维权还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权威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并将检测信息及时、全面、客观地提供给消费者。

  附:车内空气污染目前得知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新车本身:我国家庭汽车的市场需求使很多汽车下了生产线就直接进入市场,各种配件和材料的有害气体和气味没有释放期,安装在车内的塑料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如果不按照严格环保要求,会直接造成车内的空气污染。

  二是车内装饰:大多数消费者买车以后都要进行车内装饰,有的车开了一段时间也要重新进行装饰,还有的经销商也以买车送装饰为优惠条件,一些含有有害物质的地胶、座套垫、胶粘剂进入到车内,必然会造成车内的空气污染,让人不知不觉中毒。

  三是车用空调蒸发器:若车用空调蒸发器长时间不进行清洗护理,就会在其内部附着大量污垢,所产生的胺、烟碱、细菌等有害物质弥漫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导致车内空气质量差甚至缺氧。同时,由于汽车空间窄小,新车密封性比较好,空气流通不畅,再加上车内乘客间的交叉污染严重,汽车内有害气体超标比房屋室内有害气体超标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更大。

  这些物件所散发出来的有毒气体,如甲醛、笨、二甲苯、芳香烃等,对人体有相当大的致癌性,会对人体肝、肾、呼吸系统、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会造成严重危害,侵害着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